通過激光切割機制作模板,。(資料圖片)
黃碧紅(左)與學生共同復原被套,。(資料圖片)
近日,在莆田市仙游縣書峰鄉(xiāng)四黃村,,書峰青黛印染技藝傳承人黃碧紅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設計與創(chuàng)意學院師生合作的青黛印染創(chuàng)意產品展示,,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財神爺,、福字或是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圖案琳瑯滿目,,現(xiàn)場除了布料作品,還有兔子,、小馬等印染玩偶,,令人目不暇接。
黃碧紅與學生們在現(xiàn)場還原了傳統(tǒng)青黛工藝的原生態(tài)扎染過程,。他們先把棉布揉在一起,,捆綁后浸入染液池,再撈起來稍微晾干,;再浸泡,再撈起來,,這樣反復幾次,,形成深淺不一的花紋。“布料一般選用棉布,,也可以是絹,、絲等;若是使用印染技法,則是先把黃豆粉調成糊按特定圖案粘在布料上,,再拿去浸染,,就能印染出想要的圖案。”黃碧紅說,,“希望通過非遺展示,,讓更多人了解青黛印染。”
書峰青黛印染是一種使用天然植物靛藍染色的古老民間工藝,,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成為仙游當地獨特的文化符號。仙游縣書峰鄉(xiāng)自宋代以來便形成了獨特的青黛種植-印染產業(yè)體系,,并產有全國質量最為上乘的植物靛藍——建青黛,。但隨著時代變遷和工業(yè)化進程加速,勞動人口向城市遷移,,仙游傳統(tǒng)印染技藝面臨傳承斷層的危險,,書峰當地的青黛種植業(yè)、青黛印染手工業(yè)也隨之陷入發(fā)展困境,。
為保護傳承書峰青黛印染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傳統(tǒng)文化振興,賦能家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沉‘靛’千年,,青黛見福”青黛印染工藝文化喚醒計劃實踐隊多次來到四黃村調研實踐,為鄉(xiāng)村發(fā)展闖出一條年輕化,、有情懷的特色化道路,。
去年5月,黃碧紅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師生一起在村里尋找老舊的印染布料,,結果逛遍全村,,只收集到了6張印染的被套。“那時候村里印染的布料多是結婚時使用,,而按村里的習俗,,在老人死后這些結婚的物件也要陪葬,所以留存下來的并不多,。”黃碧紅說,,這幾張收集到的被套,也是現(xiàn)在老人還健在才得以保存,。
“這是我當年結婚用的被套,,現(xiàn)在已經打了很多補丁,上次還被我兒子扔掉,,我又去撿了回來,。”四黃村內,,今年79歲的林艷華對黃碧紅說,“你們若是能復刻出來,,那就太好了,。”
于是,黃碧紅便著手制作印染模板,,一人在牛皮紙上手工雕刻,。“由于工程量較大,加上生活瑣事,,斷斷續(xù)續(xù)雕刻了半年,,模板仍然未完成。”黃碧紅說,,后來她嘗試把這件事告訴了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師生,,想看看有什么解決之道。
師生們得知消息后,,便開始了頭腦風暴,。“要不然我們一起幫忙雕刻?”“不行,,我們的技藝還不夠熟練,。”“那用我們學校的激光切割機來操作如何?”“這主意不錯,,只要能將圖案在電腦上建好模型,,激光雕刻將大大縮短模板制作時間!”這個提議,,也得到了黃碧紅的贊同,。
說干就干,師生們將被套完整攤開,,拍照取樣,,回到學校后利用電腦建模、激光切割機雕刻……短短數日便完成了模板的制作,,還原精度也相當之高,。模板帶回四黃村后,在師生與黃碧紅的共同努力下,,林奶奶的被套圖案也得以成功復刻,。
“多虧了這些學生的巧思,讓我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我準備改天將這塊布拿去做成被套,,然后送還給林奶奶!”黃碧紅十分興奮,,“有了科技的加持,,一些大型圖案印染得以縮短制作周期,也為傳統(tǒng)青黛印染工藝文化的整理與保存工作提供了新動能,。”
“經過前期的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書峰青黛產業(yè)歷史非常深厚,通過這段時間的校村合作,,我們希望挖掘出仙游書峰青黛的千年歷史,,復活傳統(tǒng)工藝,并塑造一個文化創(chuàng)意品牌,,進而創(chuàng)立一個青黛文化產業(yè),。”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副教授唐剛表示。
印染的布料隨風飄揚,,發(fā)出淡淡清香,,本土藝術展現(xiàn)“待客之道”,質樸又溫柔,。“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到書峰青黛印染的獨特魅力。”黃碧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