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主生平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華僑領袖,、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陳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xiàn)廈門市集美區(qū)),。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后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后,,以橡膠和膠制品業(yè)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wǎng)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yè)家。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xiāng)國,,經營實業(yè)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yè),,以盡國民天職。早于1913年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集美小學,,后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yè)、農業(yè)等校,,統(tǒng)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親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為海內外培養(yǎng)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遇世界經濟危機,,企辦業(yè)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yè)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后,,他極為關注其發(fā)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繼續(xù)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guī)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他不但為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fā)展,,倡辦職業(yè)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范教育,以及重視校長,、教師在辦學中的決定作用等等,。他還推行社會教育,親建集美鰲園“博物大觀”和倡建廈門華僑博物院等,。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閩省光復后,被選為新加坡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七·七”抗戰(zhàn)爆發(fā)后,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并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zhàn)區(qū)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獨裁,,堅持團結抗戰(zhàn)。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舍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xié)會議和開國大典,于1952年2月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先后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直接參議國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辭勞苦到祖國各地視察,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支持祖國和家鄉(xiāng)建設起到積極作用,,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陳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以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于“鰲園”中,。
嘉庚精神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于至善”定為廈門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后來,,晉朝荊州剌史陶侃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勵志勤力,,督領八州軍事,,屢立戰(zhàn)功,聲名遠播,。這在唐開元年間編修的《禮學記》中即有記載:“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決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即彰明自己天賦靈明的德勝,也就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發(fā)掘光大個人內在的優(yōu)良品德,;所謂“親民”,,即親近、愛恤人民,,時刻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宋代大儒朱熹認為,“親民”即“新民”,,也就是使人民除去舊習惡染,,不斷求取進步,。而“止于至善”,朱熹也作了闡述,,他說:“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就是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
陳嘉庚先生將這些古訓定為校訓,,旨在激勵廈大師生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以達到創(chuàng)辦大學之目的。八十多年來,,廈大人在校訓的激勵下,,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贏得了“南方之強”的美譽。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作為以校主陳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學校,,學校全體同仁將秉承嘉庚先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辦學精神,發(fā)揮團隊精神,,懷著敬業(yè),、合作、務實,、創(chuàng)新的共同理念,,努力將嘉庚學院辦成國內一流的、獲得國際廣泛認可的,、以有效教學見長的一所新型優(yōu)質大學,。
校主陳嘉庚先生銅像。趙修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