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被放在廈門主要建筑周邊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10月19日訊(翁海霞 整理)南普陀的晨鐘暮鼓、廈大的朗朗書聲,、鼓浪嶼的鋼琴聲……只要拿出手機對著二維碼一刷,,這些聲音便會立即傳到耳邊——這樣的一個發(fā)明最近在福建微博圈里傳得很廣。原來,,這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學生潘宇奇,、林斌、桑陌和朱珊四人組成的團隊,,設計了一幅鷺島的“聲音地圖”,。只要通過手機對準圖案進行二維碼掃描,就可以快速獲取到儲存在網上的各種“廈門的聲音”,。
據了解,,早在去年,,該團隊就已萌生制作一份有聲地圖的想法,歷時一年多,,這個想法終于成真了,。“聲音更容易消失,記錄聲音并從中感受廈門的文化,,這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潘宇奇介紹說,這個設計基于移動終端的二維碼掃描發(fā)聲系統(tǒng),。利用流行的二維碼掃描技術,,只要通過手機拍照功能對準圖案進行二維碼掃描,就可以快速獲取到儲存在網上的各種“廈門的聲音”,,非常便利,。
要制作這份地圖首先要尋找最廈門的聲音,為此潘宇奇他們做了一份“都市發(fā)聲:記錄最廈門的聲音”調查分析報告,,以街頭攔截式訪問加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向本地居民、在廈游客,、來廈上學或工作的市民發(fā)放,,得到的結果中“海浪聲”排名首位,“閩南語”的各種形式發(fā)音排名第二,,其次還有“海風”,、“鼓浪嶼的環(huán)境聲”,、“白鷺等鳥鳴”,。
這樣一來,各種高保真的“廈門的聲音”便可以“固定”在廈門的大街小巷,,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幅鷺島的“聲音地圖”,僅憑聽覺就能讓人在這幅地圖里徜徉,,比如中山路上的熙熙攘攘聲,、南普陀中的鐘鼓誦經聲、廈大里的瑯瑯讀書聲,,還有鼓浪嶼上悠揚的鋼琴聲……
不過或許由于該項目依舊處于測試階段,,部分二維碼有時能夠鏈接至跳轉頁面,有時則無法讀取,,希望日后技術成熟后能更穩(wěn)定,。
除此之外,潘宇奇團隊還制作了“廈門大學360°全景聲音地圖”,。這個地圖采用360°全景三維技術,,收錄高保真的環(huán)境聲音,通過交互動畫程序,配合可愛清新的手繪風格,,向觀眾展示廈門大學各個校區(qū)的美麗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