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嘉庚學院4000多名2024級本科生10人一圈圍坐該校北區(qū)田徑場博狀元,。(李卓洋 攝)
“我搖完(骰子)還沒反應過來,周圍就爆發(fā)了掌聲,,她們說我博到了狀元,,最好的那個!”暑退秋澄,,正在軍訓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4000多名2024級本科生10人一圈圍坐該校北區(qū)田徑場,,近500個圓圈如花綻放綠茵地,叮叮當當,,歡樂博餅,。來自青海的2024級會計學專業(yè)學子才讓卓瑪第一次體驗博餅活動,她“懵懵”地成為“最好的那個”——狀元,!
博餅體驗活動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一年一度的新生軍訓經典節(jié)目,。(莊語晴 攝)
博餅,,又稱博狀元,堪稱最閩南的中秋民俗活動,。在該校,,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經典節(jié)目。同一個場地,,同一種盛大歡樂,,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廈門大學和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合計近萬名新生第一次同場博餅,。此后,,新生集體博餅和全校派送月餅作為“中秋傳統(tǒng)節(jié)目”在該校流傳了下來。
“軍訓的學習是艱苦的,,但同時也是多彩的,,為了讓大家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每年軍訓期間,,學校都會組織軍訓團集體開展中秋博餅活動,。”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黨委副書記、學生軍訓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云良在開博之前,,祝福大家博餅盡興,,人人好運!他說,,同度中秋日,,共抒家國情,“和4000多名穿著同樣軍訓服的同學,、教官,,還有教指導員、老師們一起席地而坐,,體驗中秋博餅,,也是一種新的團圓,一定也將成為同學們大學生活中難忘的體驗,。”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黨委副書記,、學生軍訓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云良祝福大家盡興、好運,。(陳雨 攝)
何止難忘,!身為從小“博”到大的廈門人,2024級建筑學專業(yè)學子伊詠淇大呼:“很驚喜,!”她說,,雖然博餅這一科,她已熟練得可以教同學們熟悉規(guī)則了,但和這么多同學一起博餅還是第一次,,感覺新奇又開心,。對了,伊詠淇的“戰(zhàn)績”十分耀眼:“狀元插金花”+“四進”一項+“一秀”一批,。
超級開心的,,還有來自內蒙古的2024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yè)學子桑杉,“雖然我對規(guī)則還是有些沒搞明白,,不過最后還是憑借手氣獲到了兩塊月餅,。”
同學們快樂分享美味。(朱鮮艷 攝)
今年,,學校為新生博餅體驗活動準備的月餅依然是獨“嘉”定制版會餅,,即以廈門老字號黃則和生產的“五子登科”會餅作為藍本,加入“嘉”元素——每盒會餅里的兩個“對堂”餅印有“嘉”“止于至善”等字樣和圖案,。
當天傍晚,,云霞悠悠,天邊酡紅如醉,;笑聲陣陣,,田徑場上歡樂成海。在大拼手氣(博餅)之前,,嗨翻現場的還有,,參訓的4個營4000多名新生派代表展開涵蓋戰(zhàn)術基礎動作、戰(zhàn)場醫(yī)療救護,、拔河等內容的軍事技能比武大賽,。
嗨翻全場的軍事技能比武大賽。(莊語晴 攝)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生大型博餅體驗活動外,,該校今年照例為全校師生準備了象征團圓、美好的月餅,。9月10日起,總數超1.6萬個月餅將陸續(xù)送達每一位在校“嘉”人手里,。還是甜美的廣式蛋黃白蓮蓉口味,,還是甜蜜的獨“嘉”定制——把校訓、“嘉”以及英文校名等元素融入月餅的制作中,,一共四款,,隨機派送。
甜蜜的獨“嘉”月餅,。(朱鮮艷 攝)
相關鏈接
愛“博”才會贏
國家級非遺項目——中秋博餅,。(曾言塵 攝)
在閩南地區(qū),博餅是一種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中秋民俗活動。相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發(fā)明的,,當時鄭成功率領軍隊收復臺灣,中秋日益臨近,,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愈發(fā)濃烈,。為了緩解眾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鄭成功便與手下將領一同推敲,,巧妙研究設計出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一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成為閩南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jié)目,。2008年,中秋博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秋博餅的獎項是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來設置的,,設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2個,,“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其中,“狀元”又分不同等級,,有紅六勃,、黑六勃、滿地錦,、五子登科,、狀元插金花等。
[責任編輯:陳巧恩 陳宗慧 林躍佳 袁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