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為慶祝第40個教師節(jié),,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教師工作部開設了【光榮從教四十年】專欄,,一起走近學校光榮從教40年以上的老師們,聆聽他們的心聲,,分享他們的感悟,,汲取他們的力量。
近日,,該專欄推出報道《蘇新春:堅守語言研究初心 開拓教材語言新境》,,讓我們通過這篇報道,走近蘇新春教授,,聆聽他與語言學的故事,。
結緣語言,堅定科研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蘇新春從事語言學領域的研究教學工作已逾四十年。談起他與語言學的結緣,,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讀中專時,他就對社會科學抱有強烈興趣,,特別是對歷史學和哲學,。當時他自訂了三份報刊和雜志:《北京大學學報》《歷史研究》和山東大學的《文史哲》。1978年恢復高考報考,,在農村當中學老師的他最心儀的專業(yè)是中山大學的哲學系,,但按照規(guī)定,中小學教師只能報考師范院校,,故他選擇了江西師范大學,,入讀第二志愿中文專業(yè)。進校后,,他就定下了繼續(xù)讀研的目標,,選擇深入學習研究語言學。
20世紀90年代末,,李如龍先生從暨南大學調回廈門大學主持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的建設,,他極力鼓勵蘇新春一起來廈大工作。當時,,蘇新春在廣州師范學院已經(jīng)取得較好的發(fā)展,,科研成果突出,成長為年輕教授,,還當選廣州市人大代表,,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優(yōu)秀專家。包括父母在內的不少人對他選擇離開廣州很不理解,,但蘇新春堅定潛心學問,,因此聽從了內心的召喚來到廈大,。回憶起這些往事,,蘇新春感嘆:“一個人一輩子會有很多的選擇機會,,我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了一輩子都堅持當一名教師。”
談到在廈大工作的25年,,蘇新春特別感恩廈大,,“學校給我們提供了認認真真從教,踏踏實實科研的平臺,。”他與李如龍老師一起創(chuàng)辦了“語言學沙龍”,,至今已堅持25年,舉行了460多期,。他還參與了申辦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點,、漢語言本科專業(yè),創(chuàng)建了應用語言學實驗室,。
一朝領命,,廿年探索
蘇新春與《教育教材語言理論研究》專著
2005年6月9日,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以下簡稱教育教材中心)正式成立,,在教育部南樓會議室舉行了共建簽約儀式,。在該中心籌建期間,蘇新春陪同有關領導,,十天內三飛北京,,完成了匯報、簽約,、授牌的手續(xù),。
廈大為了支持教育教材中心建設,在當時辦公用房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劃撥南光一號樓2層西側100多平方米的用房給該中心使用,,并鼓勵教材中心師生“辦出廈大的水平和特色”。教育教材中心成立后,,面對新領域的重重挑戰(zhàn),,蘇新春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發(fā)奮圖強,。
白手起家,,奠基壘臺。蘇新春深知,,研究教材語言首先要建設教材語料庫,。他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經(jīng)多年持續(xù)努力,建成了國內規(guī)模較大,、代表性強,、加工精細的教材語料庫,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他開展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發(fā)表了一系列探索教育教材語言的規(guī)律與特點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凝心聚力,拓疆奮進,。為推動教育教材中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蘇新春廣攬賢才,先后吸引了國內外數(shù)十位優(yōu)秀學者加盟,,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研究團隊。該中心根據(jù)長期以來的研究實踐,,結合國家急需,,確立了教材語言研究和臺灣語言政策研究兩個主攻方向,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
近二十年來,蘇新春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各級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18部,在《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光明日報》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七次獲得福建省政府科研成果獎,。上下兩冊、約100萬字的《教育教材語言理論研究》新近出版,,書中創(chuàng)造性提出教育教材語言研究中“三個世界”的觀點,,分六編24章,凝集了教材中心師生20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他主編“20世紀基礎教育語文教材語言研究叢書”,,完成了對百年間基礎教育語文教材的通盤、縱向,、流源式的考察,。如今,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育教材語言研究重鎮(zhèn),。
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蘇新春始終把國家需求作為科研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育教材中心通過參加編纂國家語委各種規(guī)劃文件和咨詢報告,,為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建言獻策,每年完成多份咨詢報告,,研究成果得到主管部門的肯定,。2017年,蘇新春通過長期以來的教材研究實踐推出了“教材中的國家意識”等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國家教材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他還帶領該中心師生承擔了國家語委下達的多個專項任務,為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發(fā)展貢獻了廈大智慧,。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蘇新春教授始終把人才培養(yǎng)擺在中心工作的首位,。他常說,,教育教材中心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培養(yǎng)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他通過“傳幫帶”等方式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青年學者,。如今,,昔日的學生已經(jīng)成長為學界骨干力量,有的已經(jīng)成為學科領軍人才,,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新春親歷了該學院的壯大發(fā)展,。2003年,,在學校創(chuàng)立之初,他就是該學院的前身語言與信息傳播系的主任,。21年來,,蘇新春教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師的培養(yǎng)與成長,,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鼓勵科研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等多種措施,,激發(fā)教師的潛能與活力,,為該學院的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只要有能力,,就多做一點”
蘇新春和同事深入農村調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情況
2021年8月,,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1—2022學年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以調配高校退休教師優(yōu)秀資源,,推動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fā)展,。一個月后,年近古稀的蘇新春積極響應號召,遠赴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援教,。
在那里,,他承擔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兩個本科班的《現(xiàn)代漢語(1)》課程教學任務,每周上六節(jié)課,,并利用課余時間到農牧區(qū),、農民夜校實地調研,入戶與村民進行訪談,。通過調研,,蘇新春認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新疆地區(qū)的普及和推廣是語言研究團隊值得深耕的課題。蘇新春還將面向國家,、面向社會的問題意識理念傳遞給當?shù)亟處?,為他們指出學術發(fā)力點,拓寬當?shù)亟處煹难芯克悸?,助力喀什大學的學科建設發(fā)展,。
在剛到新疆的最初幾個月內,蘇新春就主講了三場專題講座,、召集了六場課題組討論會,,幫助喀什大學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及研究生確定科研方向、激發(fā)科研動力,、提升科研方法操作能力等,,讓喀大人文學院語言研究團隊得到了迅速成長。
他連續(xù)兩年主持召開“南疆語言資源調查與語言生活研討會”,,開啟了“南疆國家通用語言基礎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作,,為南疆國家通用語言研究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可替代的,、有特色標志的道路起到了奠基和引領作用,并帶領喀大語言學團隊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的子課題,。
從最初為期一個學期的援疆支教,,到成為喀什大學特聘教授三年有余,蘇新春持續(xù)為邊疆高校教書育人,、學科建設出力,。
“實地調查之于人文學科發(fā)展很有幫助,援疆的同時,,也大大推動了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提高了對社會和祖國的認識,不虛此行,。”蘇新春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能夠了解“銀齡計劃”,、投身其中。“人文研究,承擔著幫助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不是關起門來做自己的研究,。”蘇新春強調,作為支援新疆的高校老師,、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去關注社會問題。
“只要有能力,,就多做一點,。”簡單的話語中,是蘇新春以學術報國,,以智力援疆的新時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人物名片】
蘇新春,漢族,,江西南昌人,,祖籍湖南新化。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導,,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喀什大學特聘教授,,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文教融合平臺首席專家,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兩岸語言運用與敘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語委研究基地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泉州師范學院“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浙江師范大學“一帶一路”語言生態(tài)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亞國際漢語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臺灣“中央大學”客座教授(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