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過洋蔥嗎?一層一層地想要剝出它的心,,期間會辣眼睛,,會流淚,但最后,,你發(fā)現,,洋蔥沒有心?;蛘哒f,,你剝不出心的。
11月16日,,人文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黃洪波為全校從事及愛好新聞報道的師生們帶來一場足夠“刺激”的講座,,《如何寫好人物稿》。他說,,寫人物稿就像剝洋蔥,無限靠近(一個人),,又永遠到不了(一個人真正的內心),;讓人心動,甚至催人淚下,,但無法抵達,,“采寫人物,就是這么美,,迷人的缺憾之美,。”
據悉,該講座為2021校園媒體人進階計劃系列講座之一,。為增強我校學生記者新聞素養(yǎng),,提升各單位宣傳人員業(yè)務能力,建設全媒體人才隊伍,,校黨委宣傳部,、傳媒中心啟動2021校園媒體人進階計劃。截至目前,,該計劃已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十余場專業(yè)講座培訓,,覆蓋新聞采寫、攝影,、視頻,、Vlog、新媒體運營,、視覺設計等,。
“基礎才是最核心的,。”講座開場,黃洪波強調,,唯有牢牢把握住采訪和寫作的基本功,,才能真正靜下心來感受文字之美,體會采訪的樂趣,。
擁有一定的采訪,、寫作基礎后,怎么“剝”好“人物稿”這顆“洋蔥”,?從采訪說起,,黃洪波為大家提煉了“四字訣”——場、問,、看,、聽。“場”指的是選取符合話題,、人物,、背景等元素的采訪場地,“比如,,采訪一位老師,,他的課堂不能不去吧?”他說,。“問”,,問什么,怎么問,?除了閉合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兩種常用方式之外,,黃洪波推薦一個提問思路,即調查式地,,從已知項出發(fā),,去探索未知項。
另外,,“看”和“聽”,,講究的是“提問”之外的現場感知力與覺知力。“被采訪者的動作,、表情,、衣著、弦外之音,;環(huán)境中的氛圍……都是很有希望讓讀者‘辣眼睛’(指感動,、心動,甚至流淚)的細節(jié),。”黃洪波通過“肢解”,、剖析多篇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人物報道引導大家感受個性,、側面、細節(jié)的魅力,。
完成采訪之后,,怎么寫一篇人物報道?黃洪波推薦三種行文結構,。“最常見的是按照時間順序,,按照故事的開始、行進,、高潮去開展,,常用于現場感強烈的作品;第二種,,片段式行文,,即選擇幾個橫斷面去展示,常用于時效性不強,,故事性較強的人物故事,;第三種,華爾街日報體,,常用于深度的群像報道,。”黃洪波以中國青年報作品《“摳門兒”謝老太》、華爾街日報獲獎報道《北京城市建設的幕后英雄》等為例,,細致解讀。
“寫人物就是寫個性,,突出人物的某個側面(底色,、特質)。”黃洪波認為,,人物稿的采寫追求細節(jié),,應善于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場景去體現,善于選取某個側面或者意象,、場合,,重點突破式地寫。何為“寫”,,可否具體,?“陳述、描寫,、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對話,,用這三種方式來交叉完成。”黃洪波說,。
“我的專業(yè)是金融學,,這次人物報道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學習采訪讓我更懂得傾聽,而練習寫作將引領我成為一個好的梳理者,。”會計與金融學院的李鑫煜在講座之后有感而發(fā),,他說,傾聽與梳理,,是任何行業(yè)都需要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走上我校講臺之前,,黃洪波堅守新聞一線20多年,,從區(qū)域性都市媒體到全國性財經媒體,從記者,、編輯再到新聞報道指揮者,,積累了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
編輯:傳媒中心 陳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