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著機器,,在玉蘭廣場的人流中穿梭,只為捕捉到每位參觀者的滿意瞬間,,帶來最真實有趣的報道,。帶著記者證,神氣十足地扛著攝像機,,不斷地找采訪對象出鏡,、采訪。開放日當天,,隨處可見頂著炎炎烈日四處采訪的學生記者,,看似威風的場景,殊不知,,其中暗藏多少汗水,。
“老弱病殘”報道組
“前些天騎車摔了,傷口發(fā)炎了,。用碘酒涂后結痂了,,但是炎癥還在。不能彎曲,,走路非常痛苦,。如果坐下休息一會兒,站起來就會非常疼,。”新聞社出鏡記者陳朵說,,“我們這個團隊有三個人,我是‘殘疾人’,,李艷敏帶病堅持,,是‘病人’,另一位攝像大哥是新聞社‘老人’,,所以我們自稱為‘老弱病殘’報道組,。”
“昨天晚上肚子不舒服,凌晨三點爬起來吐,。本來是不想去的,,結果想想,任務都是安排好了的,,如果我不去,,那不是要‘開天窗’了。但我睡也睡不著,,就一個人坐著等天亮,,七點就出發(fā)去現(xiàn)場了。”“老弱病殘”報道組李艷敏同學說,“沈華是‘退休返聘’的,,而且昨晚又通宵了,。‘老人家’快扛不住攝像機了。呵呵,。”
此次,,陳朵、李艷敏和陳沈華三人負責開放日專題片的攝制工作,,頂著烈日來回在玉蘭廣場和經(jīng)管大樓上尋找接受采訪的對象,。陳朵說:“我們一共采訪了5個人。另我還有兩段出鏡,。這次任務基本完成了,,除了我出鏡說話速度又很快以外。呵呵,。”
“比起一天工作8個小時,,還少了。”
當被問及是否感到辛苦,?陳朵卻說:“比起一天工作8個小時,,還少了。”今天,,陳朵八點十五分到達現(xiàn)場,,李艷敏七點從宿舍出發(fā),陳沈華八點到達,,早到是這個團隊理所當然的默契,。
艷陽高照,來回奔波,,疲憊終于還是來敲門了,。“我一看到椅子,就啪的一聲坐下去了,。”李艷敏描述道,“沈華為了跟拍,,一路手持拍攝,。二十個展廳拍下來,累壞了,。”
要怎么消除疲勞呢,?不是放棄任務回宿舍吹空調(diào),而是選擇了一種自娛自樂的方法解“累”,。“艷敏說了很多她自己‘傻傻’的事情,,緩解了不少疲憊。”陳朵說,“她真是個好姑娘啊,。”
奔波了N趟的四樓
“老人”陳沈華之所以“老”,,一是因為他已經(jīng)是大三老生,另一個則是因為他在新聞社資格最老,。但這位“老人”并沒有接受記者的采訪,,原因很簡單——“恐怕在猛睡。”陳朵推測,。
昨晚通宵準備,、中午不午休、沒胃口吃飯的陳沈華,,八點到達現(xiàn)場,、奮戰(zhàn)到下午四點多,圓滿完成任務,。“我們一直在經(jīng)管大樓四樓和一樓之間奔波,。聽說四樓哪里哪里有好玩的事,就馬上爬上去拍攝,。再下樓,,再聽說四樓哪里哪里又發(fā)生什么事了。我們就是這樣爬了N趟的四樓,。而且陳朵的膝蓋不方便,,傷口越變越大了,好心疼啊,。”李艷敏說道,。
這“老弱病殘”報道組還擁有一臺“掉鏈”攝像機。“話筒線壞了,,出鏡話筒不能用,。攝像機電池也松了,用膠帶固定了又固定,,每次換電池都很麻煩,。”然而,就是這“狀況百出”的攝像機,,拍下了每一個有意義的鏡頭,。
開放日結束后,陳沈華可能在補眠,,陳朵和李艷敏卻仍在工作,。“我一定要把今天的新聞趕出來,雖然我很想睡覺,!”李艷敏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