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龍(中)和王碩(左),、譚杰淋(右)在調試智能汽車
直道,、彎道、坡道,、障礙……一路過關的智能汽車跑向終點,,屏幕隨即顯示“每秒3.2米”。2016年8月,,長沙,,中南大學,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總決賽上的又一支全國一等獎車隊產(chǎn)生了——陳曉龍,、王碩,、譚杰淋3人組成的我校紅鯉魚隊。
對我校來說,自2010年參加該項賽事以來,,如此亮眼的成績以前有過,后來也有,。換句話說,,在這項由教育部倡導并有著全國學校十大賽事之一稱號的大學生科技競賽上,我校的表現(xiàn)一向出彩,。
但在紅鯉魚隊隊長陳曉龍那兒,,這是,也將是他大學生活里最濃墨重彩的榮耀時刻,。那時,,他是個大二的學生,8個月之前,,他第一次參賽,,只是交流賽,但發(fā)車時手抖得連隊友都發(fā)現(xiàn)了,;再早一點,,他剛入學,自稱“小萌新”,,“我加入了電子科技協(xié)會,,當時就很羨慕協(xié)會里那些‘大牛’,總想著自己什么時候能像學長學姐那樣……”
用汗水和毅力澆灌的時間,,每一天都很扎實,,每一天都在無限接近答案。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海滄一家公司從事高樓清潔機器人研發(fā)工作的陳曉龍早已是學弟學妹眼中的“大牛”級學長,,他很清楚,更好的自己是靠實驗室的每一天一點一點壘起來的,。
智能汽車主要涉及模型設計和安裝以及編程開發(fā),、編輯兩部分,重點和難點都在后者,。在團隊里,,陳曉龍和王碩負責軟件,譚杰淋負責硬件,,“不過,,一進實驗室,啥都得做,,焊板子,、調車子、寫代碼、調試……”從給學長學姐當助手到自己參賽再到“圍觀”學弟學妹備賽,,實驗室成了陳曉龍大學四年繞不過去的“主場”之一,。
“帶著帳篷、睡袋進實驗室,,和隊友熬夜編程,、調試汽車,有時甚至會進入一種‘迷醉’狀態(tài),,忘記時間,,只能靠窗外的晨光,才能知道白天來了,。”陳曉龍說,,在實驗室安“家”,這對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生來說,,一點都不稀奇,,尤其是備賽期間。
“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甚至是自學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提上來的,,難以察覺,又確實發(fā)生了,。”陳曉龍還記得當初選擇參加光電組競賽的原因(智能汽車競賽分組別進行),,“原以為選擇與專業(yè)相關的光電組參賽,會輕松一些,,可沒想到,,那時我們剛升入大二,才摸到編程的‘門框’,,一開始什么都不懂,,還好有老師、學長學姐,,幫著我們一步一步摸索出來,。”
大學四年濃縮在一間實驗室里,再回首,,陳曉龍豁然明白,,“其實,正是這樣的氛圍,,或者說傳承的力量,,引領著我們一個個‘小萌新’走近原本都不敢想的現(xiàn)在的自己。”
編輯:傳媒中心 陳巧恩